|
|
|
|
|
|
聚酰亞胺塑料模壓成型產生廢品的類型、原因及處理方法 |
廢品類型 | 產生一般原因 | 處理方法 |
1 | 表面起泡或鼓起 | 1 | 塑料中水分與揮發物的含量太大 | 1 | 將塑料先進行干燥或預熱后再放進模具 |
2 | 塑料壓縮率太大 | 2 | 將塑料進行預壓或用適當的分配方式使有利于空氣的逸出。對于疏松狀塑料,應將塑料堆成山峰狀。 |
3 | 模具過熱或過冷 | 3 | 適當調節溫度 |
4 | 模壓壓力不足 | 4 | 增加壓力 |
5 | 模壓時間過短 | 5 | 延長模壓時間(指固化階段) |
6 | 加熱不均勻 | 6 | 改進加熱裝置 |
2 | 翹曲 | 1 | 塑料固化程度不足 | 1 | 增加固化時間 |
2 | 模具溫度過高或陰陽兩模的表面溫差太大,致使制品各部間的收縮率不一致。 | 2 | 降低溫度或調節上下兩模的溫差在±5℃范圍以內。 |
3 | 制品結構的剛度不足 | 3 | 設計制品時應考慮增加制品的厚度或增添加強筋。 |
4 | 塑料流動性太大 | 4 | 改用流動性小的塑料 |
5 | 制品壁厚與形狀過分不規則使塑料固化有冷卻不均勻,從而造成各部分的收縮不一致。 | 5 | 改用收縮率小的塑料;相應調整各部分的溫度;預熱塑料;變換制品的設計。 |
6 | 閉模前塑料在模具中停留的時間過長 | 6 | 縮短停留時間 |
7 | 塑料中水分或揮發物含量太大 | 7 | 干燥或預熱塑料 |
備注 | 翹曲現象雖可采用制品在模具中冷卻的方法消除,但會延長模壓周期或需要用幾付模具,不夠經濟。不過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采用 |
3 | 表面灰暗 | 1 | 模具表面光潔度不夠 | 1 | 仔細清理模具并加強維護;拋光或鍍鉻。 |
2 | 潤滑劑質量差或用量不夠 | 2 | 改用適當的潤滑劑 |
3 | 模具溫度過高或過低 | 3 | 調整模具溫度 |
4 | 欠壓(即制品沒有完全成型,不均勻,部分成疏松狀。) | 1 | 壓力不足 | 1 | 提高壓力 |
2 | 加料量不足 | 2 | 增加料量 |
3 | 塑料的流動性太大或太小 | 3 | 改用流動性適當的塑料。在模壓流動性大的塑料時緩慢增大壓力;模壓流動性小的塑料時則增大壓力與降低溫度。 |
4 | 閉;蚺艢馓,使塑料粉末自模具溢出。 | 4 | 減慢閉模和排氣的速度。 |
5 | 閉模太慢或模具溫度過高,以致有部分塑料發生過早的固化。 | 5 | 加快閉;蚪档湍>邷囟。 |
聚酰亞胺塑料模壓成型產生廢品的類型、原因及處理方法 |
5 | 制品變色 | 1 | 模具溫度過高 | 1 | 降低模具溫度 |
6 | 粘模 | 1 | 模具表面光潔度不夠 | 1 | 增加模具表面的光潔度 |
2 | 塑料中可能無潤滑劑或用量不夠 | 2 | 塑料中應加入適當的潤滑劑 |
7 | 裂縫 | 1 | 嵌件與塑料的體積比率不當或配入的嵌件太多 | 1 | 制品應重新設計或改用收縮率小的塑料 |
2 | 嵌件的結構不正確 | 2 | 改用正確的嵌件 |
3 | 模具設計不當或頂出裝置不好 | 3 | 改正模具或頂出裝置的設計 |
4 | 制品各部分厚度相差太大 | 4 | 改正制品的設計 |
5 | 塑料中水分或揮發物含量太大 | 5 | 預熱塑料 |
6 | 制品在模具內的冷卻時間太長 | 6 | 縮短或免去在模具內的冷卻時間 |
8 | 表面出現斑點或小縫 | 1 | 塑料中含有外來雜質,尤其是油類物質,或者是模具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理 | 1 | 塑料應過篩;防止外來雜質的污染;仔細清理模腔。 |
9 | 飛邊過厚 | 1 | 加料過多 | 1 | 準確加料 |
2 | 塑料流動性太下 | 2 | 預熱塑料,降低溫度及增大壓力。 |
3 | 模具設計不當或頂出裝置不好 | 3 | 改正設計錯誤 |
4 | 導合釘的套筒被堵塞 | 4 | 清理套筒 |
10 | 表面呈桔皮狀 | 1 | 塑料在高壓下閉模太快 | 1 | 降低閉模速度 |
2 | 塑料流動性太大 | 2 | 改用流動性小的塑料或將原用塑料進行烘熔。 |
3 | 塑料顆粒太粗 | 3 | 預熱塑料,將粗顆粒的料模壓薄壁長流距的制品 |
4 | 塑料水分太多 | 4 | 干燥塑料粉末 |
11 | 制品尺寸不符合要求 | 1 | 加料量不準確 | 1 | 調整上料量 |
2 | 模具不精確或磨損嚴重 | 2 | 修理或更換模具 |
3 | 塑料不和合規格 | 3 | 改用符合規格的塑料 |
12 | 電性能不符合要求 | 1 | 塑料水分過多 | 1 | 預熱塑料 |
2 | 塑料固化程度不夠 | 2 | 增加模塑周期或提高模具溫度 |
3 | 塑料中含有金屬類或油脂類雜質 | 3 | 防止外來雜質 |
13 | 機械強度差或化學性能低劣 | 1 | 塑料固化程度不夠,一般是由模具溫度太低造成的 | 1 | 增加模塑溫度與模壓周期(指固化階段) |
2 | 模壓壓力不足或加料量不足 | 2 | 增加模壓壓力和加料量 |
備注:
|
|
|
|
|